「報告艦長!後方兩艘戰艦緊咬尾翼,估計再十七秒後撞上我方!」
「提升左引擎推力兩百%,向右全面急轉!」
科幻電影、太空戰艦中,總是有這般經典畫面:領航員盯著眼前大片數據資料儀表板,一一解讀並向艦長報告目前所得資料,行進方位、所在軌道、敵艦可能進行動作⋯⋯,艦長得在短時間內運用手邊資訊,迅速做出決策判斷,帶領全員打贏關鍵戰役。
如此場景,今天不再只存於想像世界。高雄市政府為使市民掌握城市脈動,運用「智慧市政儀表板」,將冰冷數據、文字轉化為友善、互動的視覺化圖表,把城市治理從枯燥、乏味的數值資料變成友善、互動的視覺化圖表,不僅讓市民對施政更有感,也能作為局處首長們治理城市的施政參考。

要讓民眾有感,不能只將數字放上網
以前,若想要知道一場颱風對高雄市帶來多大的災情損失,得先經由市府向農業局、水利局、工務局⋯⋯等各個不同局處調閱報表,彙整相關災害資訊、防颱措施,以及菜價漲幅、農業損失金額,相當耗時耗力。
高雄市政府也發現,雖然市府早已將所有資訊向民眾公開,但巨量的市政資料猶如未開採的寶藏、未雕琢的原石,還沒處理加工前,數據就只是一堆無意義的數字,對民眾而言更是枯燥乏味、難以理解。
高雄市政府資訊部中心主任劉俊傑說:「我們希望讓民眾主動利用這些數據, 而不是被動地從媒體、社群上看到而已。像是勞動檢查、罰緩紀錄、近兩年全台公司登記,過去這些資料放在官網,就是一個Excel檔,民眾根本不會下載來自己統整、分析。」
高雄市政府決定換個做法,利用Microsoft Power BI將數據資料視覺化,把數字變成一張張的動態圖表,民眾只要看一眼就能掌握最新市政成果。
「現在透過Power BI把它做成視覺化,就能馬上看出全高雄被罰最多件的是哪一間公司、前十件又是哪幾間公司,沒給加班費或超時加班有多少件?」劉俊傑解釋,要讓民眾知道市府做了什麼、正在做什麼,不能只是開放資料(Open Data),還必須用最易懂、直覺的UI介面呈現資料。

Power BI有彈性、符合大眾使用習慣
為了讓民眾有最好的使用體驗,隨時隨地獲得「資訊監測」、「市政資訊」、「安全資訊」、「民生資訊」、「資訊服務」五大議題的即時資訊,高雄市政府試過不少視覺化儀表板工具,像是Tableau、SaaS、BI,甚至是免費的D3.js,多方比較後才選中微軟Power BI。
以往要做數據整合,市府多需要外包工程,既耗時又費工,且進入資料庫抓資料、分析、建模型再到視覺化數據圖表,都可能得經由不同專長的人員負責。但是,Power BI卻能讓負責的資訊處理者本身就完成上述步驟,還能分享、發佈自己的「客製化」數據圖表,大幅節省作業時間與建製成本。
「它既有彈性,能讓32個局處都能使用,也符合一般大眾的使用習慣,操作方式與Excel相近,而後端使用工具、資料庫、編輯工具等,也和市府現有軟硬體的相容性較好」劉俊傑說明。
高雄市政府想做的,是讓民眾需要時只需點點滑鼠打開它,市政訊息就能在短時間內儲存、運算、處理,分析成好讀易懂的資料,如同自來水,民眾隨時想喝就喝,即刻存取市政資訊。
目前高雄市政府正在替各局處的各資料庫、各資料集建立相對應的API,讓資料如水源一般能自由流動,匯集成一座「資料大水庫」,而API就是水管,讓資料能在同樣標準、技術規範下的管子內任意流動,讓「市政儀表板」使用如「活水」的資料,最即時新鮮。

用資料治理城市,資源真正花在刀口上
劉俊傑指出,高雄市政府希望能藉此提升與市民之間的的互動,以增加政府的信任度,對內則是協助局處長官作出有效、客觀的決策,「像我們之前就曾利用建築資料、稅捐資料及社會局資料,做出『火災風險地圖』,找出哪些區域容易發生火災,讓市府的資源、人力真正能用在刀口上。」
高雄市政府要運用市政儀表板,讓Open Data不只是口號,真正成為市民服務的關鍵工具,「下一步,我們要打造『一站式服務平台』,但前提就是要先把這些數據做統一規格化、開放共享,以及最重要的讓數據圖表化呈現,才能真正有效運用數據」劉俊傑說。